武汉中科科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专注医疗美容设备研制
400-015-4188 / 027-87778667
公司新闻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学术分享】历史、现状和发展方略 ——皮肤镜在中国
发表时间:2018-09-27     阅读次数:     字体:【

文章转载自: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7年第2期

作者:崔勇,林艳,于瑞星,王磊,冉玉平,刘洁,孙秋宁,李航,孟如松,邹先彪,郑亚杰,徐峰,章星琪,谢凤英


皮肤影像技术是皮肤病诊断发展较迅速的一个领域,其通过对皮损组织进行在体、无创、实时、动态观察,可帮助医护人员进行疾病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皮肤镜(dermoscopy)作为皮肤表面透光式显微镜,借助油浸、光照及光学放大设备,能观察到表皮下部、表真皮连接及乳头层真皮等肉眼不可见的皮肤结构。被称为“皮肤科医生的听诊器”,在皮肤影像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发展也较为成熟。

皮肤镜最初主要用于观察黑素瘤以及其他色素性皮肤病,目前其用途已大大扩展,在血管疾病、红斑鳞屑性疾病、甲病及毛发疾病以及皮肤良恶性肿瘤等无创评估、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已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和接受。此外利用皮肤镜动态评估皮损追踪病情,以及进行皮肤病理切除范围确定等临床决策方面,也具有明显而独特的优势。皮肤镜并不能替代组织病理学检查,而且临床医师对图像的识别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加以学习方可掌握。

本文将从皮肤镜的发展简史、中国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方略三个方面进行述评。


1 皮肤镜的发展简史

早在1663 年,就已有学者使用显微镜观察甲襞血管。1893 年,Paul Unna 首次在德语中使用“diaskopie”(透照法),通过浸油显微镜对皮肤表面进行观察。20 世纪初,德国皮肤科医师 Johann Saphier 首次在皮肤镜中使用内置光源替代外置光源,提高了照明效果,并在德文中首次使用了“dermatoskopie”。到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皮肤科医师 Leon Goldman 首先在英文中使用“dermoscopy”,并使用皮肤镜对皮肤色素性病变(包括色素痣和黑素瘤等)进行观察评估,这些目前仍然是皮肤镜的主要用途之一。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皮肤镜使用逐渐广泛。1971 年,Rona Mac Kie 报告了皮肤镜对于色素性皮肤病术前诊断的意义,及其在鉴别良恶性色素性损害中的作用。

20 世纪 80 年代,Fritsch、Pechlaner、Pehamberger 和 Soyer 等发表了大量文献,推动了皮肤镜在皮肤科常规诊断中的应用。1989 年,第一次皮肤镜共识会议在德国汉堡召开,制定了皮肤镜相关的标准化术语,并于次年公开发表。90 年代以后,基于图像分析的皮肤镜分析方法逐渐面世,并得到广泛应用。

2001 年,第一款偏振光皮肤镜出现,虽然偏振光皮肤镜与浸油式皮肤镜在获取图像上存在细微差异,但其采用的非接触方式可以避免压迫血管,从而获得更为清晰的血管图像。同年 2 月,第一届世界皮肤镜大会在罗马举行,进一步细化了皮肤镜结构特征以及用于色素性皮肤病变的二步法定义及模式。到本文撰写时止,在 MED-LINE 上以“dermoscop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皮肤镜相关的研究论文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逐年增加,总数已达3367篇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2 皮肤镜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皮肤镜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最早文献为1999 年发表。MEDLINE上收录的我国皮肤镜领域论文数量较少(经检索为 70 余篇),内容主要涉及皮肤镜成像技术研究、皮肤镜在各种疾病中应用价值、临床病例报道等。皮肤镜相关中文论文数量相对较多,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015 年发表论文总数目已达 2013 年总数两倍以上。但中文论文多以知识介绍为主,鲜有涉及大规模临床研究、不同皮肤影像手段效应交叉研究等,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还有待加强。

尽管皮肤镜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但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良好的发展势头:(1)学术组织方面,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最早于 2011 年成立皮肤病数字化诊断亚学组(近期将筹备成立皮肤影像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于 2013 年成立皮肤影像学组,2016 年又分别成立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皮肤影像学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影像学组外,2009 年成立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外科亚专业委员会”也承担分会的皮肤影像推广工作。各学术组织在多次全国年会开展了海外课程、学术专场等活动,为皮肤镜的推广搭建了很好的学术平台;(2)基础研究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空军总医院等单位在皮肤镜图像识别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共同建立了目前最大的皮肤影像技术网站“皮肤镜中国”;(3) 专著出版方面,我国学者已经出版了 5 部皮肤镜专著或译著,包括《皮肤镜临床应用》、《协和皮肤镜图谱》、《色素性和毛发疾病皮肤镜图谱》、《皮肤镜图像处理技术》、《皮肤镜图谱》等,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皮肤镜的理论和应用,对于提高我国皮肤科医师对皮肤镜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4)继续教育方面,近几年全国各大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大第一医院、空军总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陆续推出多个品牌性皮肤镜技术及临床应用学习班,吸引了大量基层皮肤科医生参与。

此外,从2015 年开始,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还连续主办了两届“镜善镜美”全国皮肤镜摄影赛暨病例征集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了我国皮肤镜的普及和应用,对于提高我国皮肤科医师的皮肤镜使用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3 皮肤镜在中国的发展方略

皮肤镜是皮肤影像领域中历史较久、发展较成熟的方向,但在我国仍然属于较新的领域。在相互联通、广泛分享成为主流趋势的当下时代,如何促进皮肤镜在我国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并真正发挥其对皮肤病临床诊断的辅助和支撑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命题。从发展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从皮肤镜研究与应用的多个维度、多个层次进行共同努力,同时充分考虑如何与其他日趋成熟的技术平台进行积极对接。

3.1 建立皮肤镜质量管理体系

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性皮肤影像设备,无疑在皮肤病的辅助诊断、动态评估、临床决策等领域具备相当的优势,但目前存在的若干现状事实上阻碍了皮肤镜价值的进一步体现:(1)皮肤镜术语体系尚未完全统一,隐喻性术语和描述性术语两类并存,二者间的对应关系尚未完全明确,给使用者带来困扰,也为交流和分享造成困难;(2)皮肤镜表现与其他皮肤影像检查结果、组织病理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缺乏系统研究及建立,容易造成不同皮肤影像辅助诊断手段之间的割裂;(3)从设备角度分析,皮肤镜品牌、型号众多,其各自参数及设备特点各异,对于皮肤科医师的选择造成困难。

鉴于以上原因,建立皮肤镜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相关学术组织应开展对不同牌皮肤镜的对比研究,并尝试优化适用于中国人群皮肤特征的参数。全国业已建立的皮肤影像中心,应该构建有效的数据对接和分享机制,同时应积极开展不同皮肤影像技术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共同性和差异性)研究,并利用共享平台进行多中心验证(北京空军总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开展的皮肤 PACS 系统对接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近期《皮肤镜术语规范:第三次国际皮肤镜协会会议共识》发布,国内专家已经进行了编译和解读,有助于我国皮肤科医师进行学习和了解。皮肤镜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学术机构、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

3. 2 弥合皮肤镜使用者水平差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2万多皮肤科医师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配备了便携式皮肤镜,一部分大型医院皮肤科已经装备了皮肤镜工作站,应该说从硬件角度上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广泛开展皮肤镜应用的基础条件。但目前我国皮肤科医师对于皮肤镜操作技术及解读技能的巨大差异性,造成事实上的能力水平差异。

近年来出版的中文皮肤镜专著或译著、如火如荼的多种皮肤镜学习班、各种皮肤镜学术活动等,都是弥合这种水平差异的有益尝试,也得到了广大皮肤科医师的欢迎和积极参与。考虑到皮肤镜是基于数字图像的技术手段,具有无损传播和分享的特点,因此还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培训手段和传播途径,以尽快扩大受众面、提升培训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全年无休、随时可得”的培训课程,并建立基于专家共识的培训效果和实操能力的考核认证,均有助于建立标准化培训模式,并能积极推动我国皮肤科医师在使用皮肤镜方面的“同质化”能力水平提升,后者是皮肤镜得到真正推广的重要基础。

3.3 加速我国皮肤镜影像资源库的建设

视觉能力网络化是远程皮肤病学的基础,而目前可及的皮肤影像手段(包括皮肤镜)均可数字化,因此都是远程皮肤病学的有益环节。中国人群主要为黄色人种,皮肤特点(包括皮肤影像特点)都与国外业已建立的影像资源存在差异。从皮肤镜角度而言,建立基于中国人群皮肤特点的皮肤镜影像资源库势在必行,也是借助大数据手段,从个体差异中提炼和遴选相关皮肤病的皮肤镜共性表现特征谱,并最终整合出适用于我国人群皮肤病的皮肤镜诊断标准的必由之路。此外利用资源库,还可建立针对欠发达地区皮肤科医师和全科医生的远程专业教育平台,服务于弥合皮肤镜使用的水平差异。

借助业已成立的学术组织和行业联盟(如由中日友好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郑州大学第一医院及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组成的“中国皮肤病数字图像联盟“等)开展皮肤镜影像资源的汇聚和整合,已经证明是一种有效途径。安徽省“云医院”项目是国内最早实施的基于医院构架(hospital-based)的远程皮肤病学项目,目前已经纳入该省全部 700 余位皮肤科医师,也将成为我国皮肤镜影像资料库的重要信息来源。而随着远程皮肤病学的发展,每位皮肤科医师都将通过“共筹”模式成为这个资源库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借助云技术实现对资源库的管理和“共享式”使用,将推动我国皮肤镜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

3. 4 开展远程皮肤镜的相关研究

皮肤镜的便携性和可重复性,使其超越其他皮肤影像设备( 如皮肤共聚焦显微镜、皮肤 B 超等),与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好的紧密对接性,皮肤镜图像已经成为远程皮肤病学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对远程皮肤病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皮肤镜技术的“远程皮肤镜学”(teledermosco-py) 已经是远程皮肤病学的重要环节,对于临床服务及医学教育均具有重要意义。

远程皮肤镜诊疗的准确性是医疗服务供需双方都十分关注的。有研究显示,总体看来远程皮肤镜诊断准确率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但在同一研究中,远程皮肤镜与面诊结果具有基本的一致性或相近性。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多数为国外开展,我国对于远程皮肤镜的诊疗准确率的研究尚很缺乏,有必要尽快进行设计和开展。积极推进皮肤镜融入我国的远程皮肤病学技术体系,也是充分发挥皮肤镜重要意义的必要步骤与环节。


4 展望

可以积极预测,我国皮肤科医师“人手一镜”的时代即将到来。因此我们通过各方努力,尽快建立皮肤镜质量管理体系和皮肤镜影像资源库、完成皮肤镜使用水平的“同质化”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基于我国人群的皮肤镜(及远程皮肤镜)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都是相当紧迫的发展要务。信息时代,任何科技进步都将在世界各地同步发生,尽管我国目前在皮肤镜领域尚缺乏系统研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逐渐拉近与国外的差距,切实帮助我国皮肤科医师享受皮肤镜带给我们的益处。


注: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严禁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射频微针 | 无暇瓷肌,触手可及

ZKKL-射频微针治疗是由“微针的探头、射频的能量及飞梭雷射的分段式技术”设计组成。微针探头采用直径仅有0.12mm的“黄金微针”进入肌肤深层,将涂抹在皮肤表层营养元素通过微针导入肌肤深层:”黄金微针“在进入皮肤深层后如同导弹系统一般,以瞬间震动方式将微针插入皮肤,并在0.1秒内快速将射频能量完整注入真皮层,促使胶原蛋白有效增生与重组。微针射频治疗不仅能修复流失塌陷的老化肌肤(皱纹、松弛)问题,更能解除表皮烫伤的风险。

微信扫一扫武汉中科科理

武汉中科科理

武汉中科科理秉承“技精于科,事成于理”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持之以恒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专注高端医疗美容设备30年

咨询电话:18064007016、027-87778667

官方网址:www.zonkelaser.com

官方网址:www.zonkel.com.cn


 
上一篇:【学术分享】青斑样血管炎1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学术分享】幼年系统性硬皮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