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婴儿皮肤屏障的相关认识,是在皮肤无创检测方法和技术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得到逐步提高的。从最早有创的皮肤组织学观察,到皮肤B超,再到皮肤共聚焦显微镜,让研究者们从细胞层面看清婴儿皮肤发展发育过程;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发展起来的皮肤无创检测方法,让人们除了从结构上,更能从功能上将婴儿皮肤屏障功能评价得到具体化和数字化; 目前一些光密度法或分光光度法或电子显微镜( 共聚焦拉曼) ,可对婴儿皮肤中相关成分,如天然保湿因子、神经酰胺等进行定量测定。见图 1。
1.1 婴儿与成人皮肤结构差异
1.1.1 表皮层
出生第一年内,婴儿角质层比成人薄近30% ,表皮基底层也只有成人80%。有数据证实,婴儿小腿处角质层厚度为7.3±1.1μm,而成人同样部位厚度达到10.5±2.1μm; 还有研究发现,刚刚出生的足月新生儿角质细胞的层数平均为4.3±0.7,而早产儿的细胞层数平均为2.9±0.5,因此温散失,还可能引发体内电解质变化、高钠血症或脱水等,因此对于早产儿护理更应关注。而婴儿角质层厚度,在出生的6个月内有着明显的改变。有研究应用皮肤共聚焦显微镜对15例日本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发现新生儿角质层厚度和他们的妈妈比较,在刚出生时比较薄,1 个月和3 个月后有明显增厚。
1.1.2 真皮层
婴儿真皮层比较薄,而且真表皮交界平直,真皮内相关纤维比成人明显细小。表真皮间连接欠紧密,可能在摩擦作用下出现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皮肤完整性缺乏。真皮微血管结构在刚出生时比较明显,后来逐步消退,至3个月就变成明显真皮乳头结构,婴儿血管丰富,所以看起来皮肤红润。
1.1.3 皮肤附属器
婴儿毛发发育从胎毛到毳毛,再到终毛,有其具体发展过程; 皮脂腺活性在母体内较为活跃,出生后1个月有所消退,并在一年内处于静止期; 婴儿汗腺结构完整,但往往缺乏植物神经功能有力调节; 婴儿皮肤内神经细小,无髓鞘神经含有轴索比成人多。
1.2 婴儿与成人皮肤功能差异
随着皮肤无创检测技术发展与更新,研究者们对婴儿和成人皮肤功能比较可以更加客观化、具体化、数 字 化。最 经 典 的 参 数 就 是 经 表 皮 失 水 率( TEWL)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婴儿皮肤屏障功能的评价。该值在婴儿皮肤要比成人高很多,但在婴儿不同成长期间和不同部位需要科学看待与分析。一些研究表明婴儿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要比成人多;也有试验进行动态观察,婴儿生后1~15d 内水分含量低下,至6 个月会增加,然后又减少与成人相同。但大多数据均支持婴儿皮肤水分吸收和丢失的速度都大于成人,皮肤角质层水分“进得快、出得快”是婴儿皮肤屏障的重要特点之一,婴儿皮肤角质层水分进出过快是导致婴儿皮肤屏障暂时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婴儿护肤品选择,也需要慎重,涂抹于婴儿皮肤上的物质可能更容易被表皮所吸收,发生刺激或过敏反应几率也更高。目前对于婴儿使用产品安全性的评价,常常应用重复激发斑贴试验和累积刺激斑贴试验来进行评价。
婴儿皮肤表面酸碱度和成人也有很大差异。健康成人一般情况下,其皮肤 pH值<5,属于弱酸性; 而婴儿皮肤表面的pH值为5.4~5.9。皮肤的弱酸性是维持皮肤抵抗外界侵袭的重要屏障之一。在婴儿皮肤水分含量高的基础上,如果再有尿液或汗液的刺激,使得皮肤局部pH值进一步升高,这也是发生尿布皮炎或其他皮肤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婴儿与成人皮肤成分差异
在婴儿与成人皮肤成分的差异上,很多研究着力于对皮脂、天然保湿因子和神经酰胺的相关研究上。
1.3.1 对于婴儿皮脂测定
应用皮脂测定仪或光密度法或分光光度方法都显示,刚出生时皮脂是和成人相同的,但之后皮脂会逐步降低。皮脂含量出现这样一个动态变化,也解释了临床上很多现象,比如婴儿脂溢性皮炎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在刚刚出生的婴儿上。
1.3.2 对于婴儿天然保湿因子的检测
很多研究使用电子显微镜( 共聚焦拉曼方法) 对婴儿天然保湿因子进行检测。婴儿在刚出生时,天然保湿因子高于成人,至6个月时有所减少,且低于成人,直到1 ~2岁以后才与成人水平相当。
1.3.3 神经酰胺测定
神经酰胺测定是评价婴儿皮肤屏障的研究热点,但不同实验结果也不尽相同。早期有研究认为,婴儿出生后6周,表皮神经酰胺量与 20~28周胎儿相同,但同部位的表皮神经酰胺却低于成人。后续研究又比较了婴儿不同部位的神经酰胺,婴儿大腿处神经酰胺低于成人,但腹部高于成人,而腰部和臀部与成人相同,因此认为与成人相比,不同部位神经酰胺量的差异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还有新近研究对婴儿时期的神经酰胺
进行了动态观察: 刚出生时高于成人,但之后逐步减少,在12 个月时与成人水平相当。
因此,无论是皮脂,还是天然保湿因子,或是神经酰胺,大多数的研究均证实婴儿皮肤相关成分与成人出现较大差异,而且在婴儿阶段处于不断的完善和成长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