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科科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专注医疗美容设备研制
400-015-4188 / 027-87778667
公司新闻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学术分享】单纯疱疹病毒的潜伏、复发感染与防治
发表时间:2018-05-10     阅读次数:     字体:【

文章转载自: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7年2月第34卷第1期
作者:樊建勇,赵阳,杨慧兰

疱疹病毒家族是一类具有包膜结构的双链DNA病毒,病毒基因组DNA长度约120~240 kb,按生物学特征和基因组结构不同可将疱疹病毒家族分为α,β和γ三个亚科。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属α亚科,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感染人和许多动物,尤其对人体皮肤组织具有较强的嗜性。疱疹病毒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神经组织感染宿主而引起相应的病变,是人类病毒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HSV-1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口唇疱疹、咽炎、角膜炎,也能引起散发性脑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HSV-2主要通过破损皮肤及黏膜感染引起生殖器疱疹(genitalherpes,GH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引起生殖器疱疹病毒的病原中,HSV-1与HSV-2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均可在体内长期潜伏。在潜伏感染过程中,疱疹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均未受到任何影响和破坏,而病毒基因转录及表达相关的一系列调控都处于停滞状态。此过程没有完整的基因组复制,但存在有限的局部基因转录,并在特定条件下进入增殖性复制感染阶段。单纯疱疹病毒的增殖性复制,是病毒自身调控蛋白与细胞内特定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转录事件,但对潜伏状态下病毒基因转录调控事件及其进入复制性增殖的过程却知之甚少。目前生殖器疱疹发病率迅速增加且易复发,这给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造成了巨大困难。阐明病毒潜伏感染及复发的相关机制,对进一步揭示HSV感染复发发生的本质,确立治疗靶点,以有效防治HSV感染及潜伏复发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可能的潜伏复发机制、HSV感染的临床防治策略及近年来HSV疫苗研制的最新进展。

一、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HSV-1由被膜、衣壳、核心及囊膜组成球形病毒。病毒核心是双链线性DNA,纤丝卷轴缠绕,约125~240kb。HSV-2的基因组约154kb。HSV-2 HG52株基因组的G+C含量约70%,其中间由L-S交界处共价连接的18%短片段(S)和82%的长片段(L)所组成。每个片段包括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TRL,IRL,IRS和TRS)和中间的独特序列(ML和US)。由于他们的连接方式不一样,HSV-2基因组出现4种同分异构体分子。HSV转录调控机制多样,基因组结构复杂,基因数目较多并相互重叠。

HSV-2基因通过严格的级联调控被转录和表达,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立即早期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 IE orα)、早期基因(early gene,E orβ)、晚期基因(late gene,L orγ)三类。立即早期基因是感染后最先表达,可被病毒晚期蛋白VP16反式激活,病毒潜伏感染的激活及复制性增殖与立即早期蛋白或感染多肤(infected cell polypeptide ICP)密切相关,主要包括ICP47,ICP4,ICP27,ICP22和ICPO。ICPO和ICP4在病毒的复制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早期基因的复制通过诱导立即早期基因编码的蛋白反式作用,同时以级联调控的方式对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行调节。早期基因有β1,β2,β1由ICP6和ICP8组成,β2是病毒核酸代谢的主要病毒蛋白,包含胸苷激酶和DNA多聚酶等。晚期基因的产物主要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一些糖蛋白、衣壳蛋白和内膜蛋白等,其与病毒的吸附、进入和融合以及病毒的抗原性有关。

二、单纯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机制

HSV极具传染力,可引起多种广泛流行的疾病,且易建立潜伏感染。HSV-1和HSV-2分别能在三叉神经节和骸尾神经节内终生潜伏。Kesan等曾给HSV-1的潜伏作过这样的定义:

①病毒能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但宿主本身不表现任何相关的临床症状;

②潜伏感染的HSV病毒可由潜伏状态被再次激活并伴随具感染力的病毒颗粒产生;

③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状态时,不表达任何相关的增殖性基因,但在宿主细胞核内会大量积累潜伏相关转录体(La-tency-Associated transcripts,LATs);

④病毒不表达相关抗原,但宿主体内可检测到病毒基因组的存在。

这个定义分别从四个不同的层面界定了HSV-1潜伏感染时的表型,并且与HSV-2潜伏感染的情况吻合。虽然随着检测技术的逐步发展,ICPO和TK激酶等病毒增殖性感染基因在病毒潜伏感染期间也有微量表达,但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潜伏感染与再激活感染之间的动态平衡所引起的。

HSV-2病毒在体内引起潜伏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病毒感染后免疫逃逸;

② LAT基因对病毒立即早期蛋白表达的抑制及其调控;

③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包括病毒基因对细胞蛋白、RNA合成的抑制、HSV感染病毒mRNA的选择性翻译、疱疹病毒对细胞周期系统及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等;

④病毒基因组编码的micro RNA介导的调控作用;

⑤ CTCF通过HSV基因组上CTCF特异结合的序列,调控其潜伏复发。

2. 1 HSV逃避免疫监控的机制

不同种属的DNA和RNA病毒均可能躲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病毒成功的免疫逃逸是造成慢性疱疹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2.1.1病毒基因的限制性表达

几乎所有病毒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这一方式来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疱疹病毒和一些反转录病毒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旦单纯疱疹病毒在神经元内潜伏下来,病毒基因组织所有基因除了一种以外全部停止转录,使得被感染神经元内几乎没有任何病毒的痕迹。大量研究表明LAT具有抑制病毒基因表达的功能。

2.1.2利用宿主体内的免疫豁免部分

人体少数组织和器官是免疫细胞不得介入的部位,享有免疫豁免的“特权”,因此进入免疫豁免部位的病毒在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的情况下可以暂时避开免疫系统的监视。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血-脑脊液屏障限制了淋巴细胞进入CNS,因而不易被T淋巴细胞所识别。因此,CNS是包括HSV在内的数种病毒长期慢性感染和潜伏的器官。

2.1.3病毒抗原的变异

HSV病毒也可通过基因突变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病毒基因突变后其编码的抗原亦随之发生了变异。表面抗原的变异可能使病毒突变株暂时避免已有抗体的中和或调理作用,获得一定的生存优势。CTL和Th细胞对彻底清除和控制病毒的慢性感染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识别被MHC分子递呈的病毒蛋白质分子中的T淋巴细胞表位。如果病毒在体内繁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恰好改变了原来的T淋巴细胞表位,使得这个新的肽段或者不再能与宿主的MHC分子结合,或者结合了也不能被T淋巴细胞所识别,病毒突变株便能暂避开CTL及Th细胞作用,获得亲代株所没有的繁殖优势。这种现象在HSV、乙型肝炎病毒和EB病毒中均已得到证实。

2. 1.4干扰宿主细胞的抗原递呈

抗原呈递细胞表面CD1d分子呈递的脂类抗原能诱导NK细胞的免疫应答,这对于宿主抵抗病毒抗原的攻击非常重要。Liu等研究发现HSV-1感染可以抑制抗原呈递细胞表面CD1d分子的表达。这不是因为HSV抑制了CD1d的合成,而是因为它重新分配胞吞的CD1d分子到溶酶体界膜上,进而阻止胞吞的CD1d分子重新出现在细胞表面。也可能是因为HSV抑制新合成的CD1 d分子转运到细胞表面。也有研究表明HSV编码的ICP47可以结合到抗原呈递相关运载体TAP-1 /2上,阻止病毒蛋白运输到内质网,装载到新生的MHC-I分子上,最终呈递给CD8﹢T细胞。

2. 1. 5抑制TCR信号转导

T淋巴细胞是抗HSV感染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成分。Yang等研究发现HSV通过抑制TCR信号转导而使T细胞失活。对TCR信号转导的抑制既发生于TCR信号级联过程的T细胞激活联结子处,也发生于远离T细胞激活联结子的步骤处,包括对于钙流量和多重MAPK(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抑制。HSV诱导的T细胞失活导致酪氨酸残基处T细胞激活联结子磷酸化水平降低,而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对于TCR信号转导却具有重要意义。

2.1.6干扰免疫效应子的功能

干扰素位于宿主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线,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是一个可溶性蛋白质家族,它们介导宿主的抗病毒效应,调节细胞生长和免疫应答的激活。干扰素固有的抗病毒活性非常有效和快速。所以许多病毒通过抑制干扰素的合成或下游的抗病毒效应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Davis等研究发现,HSV编码的ICP34. 5对病毒逃避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具有重要的作用。ICP34. 5使eIF2α(在抗病毒应答中被PKR磷酸化的翻译起始因子)脱磷酸化,进而降低了干扰素-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Mogensen研究发现HSV-1促进病毒基因表达的间层蛋白VP16,通过降低IL-6 mRNA的稳定性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这种抑制并不是由VP16直接介导,而是依赖于病毒立即早期基因编码的ICP4(感染细胞蛋白)和ICP27。在HSV感染的初期,它们以一个VP16依赖的方式被表达。HSV包膜糖蛋白gC能够结合到补体C3b上,使病毒不被补体成分所中和。实验表明,野生HSV病毒株在补体存在时也维持完全的侵袭力,然而不表达gC的突变株即使在缺乏抗体的情况下也能被补体所中和。

2. 2 LAT基因在HSV潜伏复发中的作用

LATs家族包括主要LATs(由2.Okb,l.5kb,1.45kb组成)和非主要LAT(由8.3kb组成)。这些RNA部分呈线形,部分呈环形,但都是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而被激活。非主要LAT是一个8.3 kb的转录子,经剪接得到一个2.0kb的LAT,再剪去约500bp,可生成1.5kb或1.45 kb的LAT。LAT被认为在高效建立潜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还发现,LAT启动子部分序列小片段的缺失,即可导致潜伏感染细胞数目的骤减,因而揭示了LATs的转录是建立潜伏感染的关键。LAT具有多功能性,在HSV潜伏的建立、维持激活过程中起作用。目前主要采用缺失突变的策略来研究LAT在潜伏感染中的作用。

2. 2. 1 LAT在建立潜伏感染中的作用

LAT被认为在高效建立潜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LAT启动子部分序列小片段的缺失,即可导致潜伏感染细胞数目的骤减,提示了LAT的转录是建立潜伏感染的关键。

2. 2. 2 LAT在维持潜伏感染中的作用

HSV病毒潜伏的维持机制至今仍不明确。有两个反义转录抑制机制的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在潜伏过程中2.0kb LAT通过反义RNA机制抑制ICPO蛋白的表达,阻断病毒的复制;另一种假说认为,是非主要LAT在潜伏过程中通过反义RNA机制来抑制ICP4蛋白的表达,以此来阻止病毒的复制,推迟病毒进入裂解期。研究发现,在潜伏过程中还存在几组裂解性病毒基因转录的mRNA,由于转录的水平很低,因此不易检测到。Chen等在LAT突变病毒株潜伏过程中,检测到了立即早期蛋白ICP4基因和早期蛋白TK基因的转录体表达水平比野生病毒要高数倍。进一步研究发现,ICP4通过与miR-101的前体hsa-mir-101-2结合下调RNA结合蛋白富G序列因子1(GRSFl)的表达,抑制HSV-1病毒的复制。

2. 2. 3 LAT在病毒复发中的作用

复发过程中早期LAT基因的表达,可能在促使裂解性基因从沉默到表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潜伏过程中,ICP4的mRNA在神经节里始终有表达,尽管是很低的表达量。因此,当ICPO mRNA出现及其表达量上调时,可作为病毒进入裂解复制期的标志。实验表明,在LAT基因的小鼠中,HSV-1病毒的DNA量是LAT基因缺陷小鼠的3倍,其激活和表达与CD8,PD-1及Tim-3有关。

2 . 2. 4 LAT通过编码microRNA执行抗细胞凋亡功能

MicroRNA(miRNA)是一类新发现的调节基因表达的小分子单链非编码RNA,是动植物和病毒体内调节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的重要因素。无论是HSV-1还是HSV-2 LATS,均编码多个功能miRNA,而且它们在潜伏期的表达量比在急性感染期间的表达量要高很多。针对HSV-1,CUI等通过计算机模拟及与miRNAs序列比对,找到24对候选miRNA和13对miRNA前体,2010年,Igor Jura等通过高通量测序证实17种由HSV-2表达的miRNA,到目前为止,miRNA库MiRBase已经记载有18种。本课题组的近期研究证实了HSV-2 LATs编码的miR-H4-5p可靶向作用于感染的宿主细胞CDKN2A和CDKL2基因,引起其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降低,并发挥抗ActD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也可促使细胞周期进入S期,促进细胞增殖。而miR-H3可发挥抗ActD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作用,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表明HSV-2 miRNA调控病毒自身和宿主基因的表达,发挥RNA干扰效应,进而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病毒持续潜伏感染。通过上调或者下调miRNA的表达,可改变目的基因表达,以达到治疗或者干预的目的。miRNA作为一类新型的药物作用靶点逐渐受到各界关注,HSV-2治疗新思路将从miRNA出发,去针对性的阻止或破坏HSV-2。虽说现在这些都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但有理由相信小分子miRNA药物也有望成为一个治疗HSV潜伏感染的新方法。

2. 3 CTCF在HSV潜伏复发中的作用

CTCF含有727个氨基酸残基,中段(M段)312个残基形成11个连续的锌指结构,氨基端(N段)和梭基端(C段)分别有265和150个残基,是广泛表达并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11锌指DNA结合蛋白,它通过锌指与约50bp长的DNA靶位点结合形成不同的CTCF-DNA复合体,可以通过不同基因上的靶位调控多种功能,包括转录抑制和活化激素调节的基因沉默、甲基化依赖的染色质绝缘以及真核生物组蛋白乙酰化、亲本印迹以及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自身形成多聚体或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与亚细胞核结构共定位等多种方式,参与形成并维持特异的染色质结构而在表观遗传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CTCF是与细胞生长增殖及系统发生相关的调控网络的中心环节,CTCF的mRNA下降幅度、蛋白下降幅度与细胞生长抑制程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CTCF蛋白正常表达对细胞生长的重要性。很多绝缘子序列上有许多CTCF结合位点,该序列上DNA的甲基化可以阻止CTCF的结合,抑制CTCF的功能。CTCF也是唯一已用实验证明介导不同绝缘子增强子阻断功能的转录因子。CTCF是组织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核心蛋白,它的功能从果蝇到人类,包括一些人类的病原体,如EBV,KSHV和HSV等都是很保守的,可以引起表观遗传改变,利用模式病毒来研究染色质高级结构对外界入侵的规律。

有研究表明,在HSV-1基因组上有很多CTCF特异结合的序列,尤其是在LAT,ICPO及ICP4区域。在HSV-1潜伏感染期间,绝缘子上富集着CTCF蛋白,野生型潜伏的HSV-1在激活刺激下会伴随CTCF从其结合序列上脱落。ICPO及ICP4上游的CTCF结合序列是典型的绝缘子,它们可以减弱LAT增强子的作用。总体来说,在潜伏及激活过程中,CTCF与其结合序列的结合程度会根据不同阶段而进行调节,以此来影响HSV-1基因的表达。因此可知表观遗传调控在HSV-1潜伏和再激活的转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HSV-1 LAT 2.0kb内含子上面有大量的CTCF结合位点,且CTCF可以通过与这些位点的结合及脱落来调节与病毒复制相关的基因表达,以此来影响病毒的潜伏与复发。本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正在首次对CTCF在HSV-2上的结合做初步探索,研究发现HSV-2 LAT 3′端与内含子内存在CTCF结合位点,具有减弱基因启动子功能的效应,可能在HSV-2的潜伏中发挥关键作用。为HSV-2潜伏复发机制及治疗思路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

三、HSV感染的防治进展

3. 1 HSV感染的临床治疗

目前针对HSV感染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减少排毒以及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系统抗病毒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及健康教育等。

参考2009年中国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的推荐,系统抗病毒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与泛昔洛韦等,分为间歇疗法和长期抑制疗法两种。间歇疗法即发作时用药,推荐在患者出现前驱症状或皮损出现24h内给予抗病毒药物:口服阿昔洛韦200mg 5次//d,共5d;或阿昔洛韦400mg 3次//d,共5d;或伐昔洛韦5OOmg 2次/d,共5d;或伐昔洛韦300mg 2次/d,共7d;或泛昔洛韦250mg 3次//d,共5d。其中初发性单纯疱疹的抗病毒治疗,疗程需延长至lOd。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每年发作大于6次),可推荐长期抑制疗法:口服阿昔洛韦400mg 2次/d;或伐昔洛韦5OOmg 1次/d,疗程一般为6个月或更长时间。长期抑制疗法虽然可减少单纯疱疹的复发次数,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此法可阻止停药后复发。此外,针对单纯疱疹的局部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包括皮损处选用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等清洗或湿敷,无明显渗出时外用3%阿昔洛韦乳膏、1%喷昔洛韦乳膏等。联合应用免疫治疗也是临床上治疗单纯疱疹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胸腺肽、干扰素、转移因子、IL-2、左旋咪唑和咪喹莫特等。而对患者采取必要的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教育其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3. 2 HSV感染的预防及疫苗研制进展

3. 2. 1 HSV感染的预防

抗病毒治疗或联合应用免疫治疗,难以彻底清除体内HSV而达到治愈效果,因此HSV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咨询、性行为教育和疫苗接种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单纯疱疹的传染源包括现症患者、亚临床或无症状排毒患者,因后两者较为隐匿,故在临床上更为重要。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全程使用安全套,及时治疗性伴是最基本的预防手段。研制高效、安全的疫苗是预防和治疗HSV感染的关键。

3. 2. 2 HSV疫苗研究

HSV疫苗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针对HSV的疫苗研究仍停留在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上市前临床试验阶段,全球范围内尚无HSV疫苗经批准上市。根据成分及作用机制的不同,HSV-2疫苗可划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复制缺陷性病毒疫苗、亚单位疫苗、肽疫苗、活载体疫苗和DNA疫苗等。早期研制的HSV灭活疫苗,由于其功效差、免疫原性低及潜在致癌性等缺陷,现已基本停止研究。

3.2.2. 1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通过基因敲除等手段将相关HSV毒力、潜伏或复活等功能的基因删除,得到有复制能力与免疫原性,但无致病性或致病力低的减毒疫苗株。2000年初,几个HSV-2减毒活疫苗试验表明该疫苗阻止了37.5%的患者复发。近期关于HSV-2 ICPO-突变疫苗株的研制取得了进展,其中HSV-20△NLS疫苗株经动物实验证实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报道称115例小鼠接种HSV-20△NLS株后,有114例在HSV病毒攻击中存活,而对照组45例小鼠接种gD亚单位疫苗,仅有3例在病毒攻击中存活,展示了其优于gD亚单位疫苗10一100倍的效能,表明这是一个强有力的HSV-2候选疫苗则。HSV-2减毒活疫苗的另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候选株是HSV-2-gD27,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证实其对神经细胞系及小鼠感觉神经节丧失感染力,接种后可产生免疫原性而丧失致病性网。应用减毒活疫苗的缺陷主要为可能会产生HSV野生型。

3.2.2.2复制缺陷性病毒疫苗

复制缺陷性病毒疫苗是将部分病毒复制的必需基因删除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活疫苗,同样展示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2000年研制的非感染性单周期病毒(DISC)是一种特殊的复制缺陷性HSV突变体,通过删除UL22基因区,使病毒不能编码gH糖蛋白而无法感染正常细胞,其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却不尽理想,虽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不能有效控制HSV-2的复发感染和改善病程,目前在研的复制缺陷性病毒疫苗主要候选株包括ACAM529,CJ2-gD2与gE2-del株等。

3.2.2.3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HSV疫苗研究最多的类型,此类疫苗是将重组表达的HSV亚单位组分作为抗原,与适当的佐剂配伍而制成。通常选用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作为抗原,如gD和gB。gD2-铝剂-MPL疫苗为GSK公司研发,经两项Ⅲ期临床观察表明,该疫苗只对HSV-1血清反应阴性的女性有效,而对HSV-1血清反应阳性的女性和所有男性则无明显保护作用。最新一项纳入8 323名女性的大型随机、双盲临床实验证实该疫苗可有效预防HSV-1感染,但无法阻止HSV-2感染所引起的生殖器疱疹及其他感染。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简单的糖蛋白或几个糖蛋白可能无法对HSV-2诱导免疫反应。但是,一些新的潜在的亚单位疫苗,如:gD2△TMR340-363(ICP4383-766),gD-Fc,gC2&gD2等正在研发中,为研制有效的HSV-2疫苗带来新的希望。

3.2.2.4肽疫苗

肽疫苗内所含的合成肽可诱导抗HSV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其可作用于体内T细胞或B细胞抗原表位,最近的动物及人体实验结果表明,肽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发体内HSV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反应,肽疫苗也是潜在的候选疫苗之一。

3.2.2.5活载体疫苗

活载体疫苗是表达HSV的某些亚单位成分的异源性载体(如腺病毒和牛痘病毒),接种宿主可引发强烈的HSV特异性免疫反应。研究表明,表达HSV-2 gD的牛痘病毒安卡拉(MVA)载体可诱导强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此外,表达衣原体MOMP和HSV-2 gD的重组霍乱弧菌载体(rVCG)可诱导体内高水平的衣原体和HSV-2抗体的表达,并引发强烈的Thl免疫应答。此类疫苗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异源性载体的存在,可能引发人体表达不同的抗体,影响疫苗的效果,也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肋。

3. 2. 2. 6 DNA疫苗

DNA疫苗起源于1990年,为HSV疫苗研制的一条新思路。由于gD2和gB2基因是诱导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被广泛用于构造HSV DNA疫苗,一项HSV-2 DNA疫苗临床研究证实,其可诱导特定的细胞免疫应答,却无诱导机体体液免疫的作用。由此可见,DNA疫苗的免疫效果还待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随着对单纯疱疹病毒了解的不断增加,人们将重新认识HSV建立潜伏和逃避宿主的先天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机制。HSV治疗的新思路将从miRNA出发,针对性地阻止或破坏HSV。虽说现在这些都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但有理由相信通过研究者的努力,是可以开发出彻底治愈HSV所引起疾病的药物。而目前HSV疫苗的研制也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最终问世可能还需要时间。对HSV的免疫学特点及感染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对疫苗的研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严禁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上一篇:【学术分享】不典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1 例
下一篇:病毒性皮肤病的现状和分类